编者按: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社团“智力引擎、跨界枢纽、资源聚合”的独特优势,本网特开设专栏,聚焦科技社团赋能共同富裕的多元路径,以实践案例为切口,展现科技社团在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与社会治理中的生动探索。
概况
浙江省是“地质文化村(镇)”品牌的发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地。2018年,嵊州市白雁坑村依托“万年巨石阵,千年香榧林”这一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创建了“地质文化村(镇)”品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浙江省地质学会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有力支撑全省15个村(镇)建成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居全国之首。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科学保护利用特色地质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地质文化传播和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开启了地质工作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乡村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2014年,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以嵊州市白雁坑村为首个地质文化村建设试点,探索利用分布于乡村的地质遗迹、特色土地、地热、矿泉水等特色地质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康养等乡村特色产业,开启了全国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之路,并于2018年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嵊州市白雁坑地质文化村。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地质文化村(镇)121个,其中浙江省已建成地质文化村(镇)15个,包括五星级地质文化村1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1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11个,挂牌筹建2个,数量居全国之首。
浙江省地质学会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全省多个地质文化村(镇)试点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地质文化村(镇)名录的建设、管理等,高质量做好地质文化村(镇)创建业务指导、科技服务,制定地质文化村(镇)建设调查评价、策划设计、建设实施等技术要求,为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提供示范,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地质智慧。
主要做法
(一)提出创建理念,打造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
省地质学会2021年全国科普日地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科普联合行动在嵊州市白雁坑村开展
2014年,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基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嵊州市白雁坑村独特资源环境优势,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提出“将地质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白雁坑建成‘地质文化村’”的新理念。白雁坑村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由嵊州市整合资源,从2015年起在白雁坑及附近区域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饮用水达标提标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并实施了村庄综合整治,完成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了2个8000平方米停车场,硬化村内道路11000平方米,补植绿化5000平方米,改造农房7000平方米,地质文化村项目建设使白雁坑村旧貌换新颜。白雁坑村的民宿产业迅速发展,数量从2018年的11家增至2024年的21家,年接待游客量从2015年的2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10万人次,农副产品销售额从数百万元增至千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万余元增至2024年的5.4万元,振兴了乡村建设,促进了共同富裕。
(二)制定技术标准,率先开展名录建设
为切实加强地质文化村(镇)规划建设、发展运营和监督管理,省地质学会参与编制发布《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名录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技术指南》,规范和指导全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和培育;在全国率先开展名录建设工作,优选一批地质特色突出、资源禀赋丰富、发展潜力深厚的重点村镇,动态更新两批14个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名录,形成拟建村(镇)储备库;多次赴实地开展调研和专项服务,多次组织召开全省地质文化村(镇)创建研讨会,指导地方开展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工作,为高质量推进全省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影响力
根据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省地质学会组织专家实地督导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形成高质量的阶段性建设成果,确保提质升星。通过近5年的建设和推广,“地质文化村”品牌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嵊州市白雁坑村、磐安县施家庄村、仙居县金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施家庄村于2021年入选首批中国地质学会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到2024年提质三星级地质文化村,从原来几近与世隔绝的落后村庄,蜕变为如今的“网红村”。目前村庄拥有民宿15家,年接待游客数量达8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300万元,农产品销售额约20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四)讲好地质故事,促进地质文化传播
通过详尽的地质资源调查,省地质学会摸清各类地质遗迹数量,挖掘和解读典型地质遗迹科学涵义,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为目标,致力于地质文化传播。通过策划设计一批地质文化长廊、陈列室、研学路线、典型地质遗迹科普点等科普场地,开发一批地质文化村(镇)Logo、导游手册、研学路线折页、宣传图册、视频、特色纪念品和农产品等地质文化产品,出版了江山地学科普丛书、“石头的故事”丛书和《浙江黄蜡石》《小蜜儿畅游金村地质文化村》《跟着地质学家去旅行——余村穿越之旅》《彩色宝石鉴赏评价》等一批地学科普作品,形成了“有景可游、有物可看、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品可尝”的“五有五可”地质文化产品体系,生动讲述了地质文化故事,提升了乡村地质文化内涵。
(五)带动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完善的科普解说系统、丰富的地质文化产品和独特的地质文化魅力,为研学旅游的发展筑牢了基础,并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省地质学会通过把地质文化和当地乡村(镇)文化“串起来、用起来”,将地质文化与旅游、文创、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让乡村有了致富新密码。2023年,建德市李家镇成为杭州首个三星“地质文化镇”,依托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辨识度的地质研学产业。目前李家镇已建成乡村化石馆、石头科普馆、方解石晶体馆、石景美学营地等9处研学场景,开发“我在李家修化石”等20余项文化体验项目,推出4条研学旅行线路。2024年,李家镇接待省内外研学团队1.8万余人次,研学收入约400万元,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开化县士谷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极大带动了当地黄茶、冬桃等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和村民的增收。此外,随着地质文化村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