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科协在百色平果市举办爱心助学活动。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梁春花等科协干部职工和爱心企业给刚刚考上大学的50名同学送上助学金和爱心物资,生动实践了党中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好政策。
今年,广西科协3个定点帮扶村(平果市马头镇塘莲村、古念村和果化镇巴龙村)有50名学生考上大学,其中巴龙村20名、塘莲村17名、古念村13名。广西科协分别在3个村举办爱心助学活动,勉励即将入学的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科协党组重视帮扶助学
巴龙村、古念村、塘莲村是广西的边远山区村,其中巴龙村、古念村原来是深度贫困村,2015年起广西科协定点帮扶这三个村。10年来,广西科协深入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和助学工作,共支出700多万元帮助3个村发展养羊、光伏发电、种桑养蚕等产业,力促村民增收致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同时关心关爱学生成长进步,给一批批学生种下科学的种子,悉心呵护成长的幼苗。目前,古念村年产值已超亿元,塘莲村、巴龙村经济产业取得新突破。
科协干部到援建的巴龙村集体养羊场了解养殖情况
在帮扶活动中,科协党组始终将定点帮扶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放在心头,视其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托举村庄未来希望的关键。他们走进帮扶家庭,与家长学生促膝交谈,了解实际困难,勉励孩子们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017年、2019年、2020年,塘莲村、古念村、巴龙村先后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欢欣鼓舞。
发展村级经济夯实教育基础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中央是对帮扶工作的要求,更是广西科协对帮扶工作的不懈追求。
要致富,先修路。经过多方努力,广西科协驻村第一书记成功争取专项资金硬化古念村通村公路6.5公里,总投资334.57万元;争取到平果有关部门支持90万元,硬化了4个屯屯内道路硬化项目,累计硬化2979米;通过群众投工投劳的形式,在广西科协、平果气象局支持下,硬化机耕路700米。
路通了,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2024年,广西科协捐赠60万元,援建三个帮扶村建成并投产村集体养羊场,这是广西科协大力推动定点帮扶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
目前,3个定点帮扶村的集体经济拥有光伏发电项目、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养羊场、粪污消纳场、养羊联合社、养羊基地……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村民自发产业发展。
“如果没有科协带动种桑养蚕,我就要去广东打工供两个小孩读书了。”2018年,广西科协驻巴龙村第一书记推广种桑养蚕,黄胜法夫妻每月在合作社里打工,工资共有5000元,“收入立刻好很多了,可以支撑孩子读书”。现在,黄胜法的儿子已从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女儿今年9月将到南宁学院就读。他说,如果当时去广东打工,小孩很可能成绩低上不了大学。
巴龙村村支书潘仁寿在没有担任村支书前,也直接得益于科协推动的种桑养蚕产业的发展。他在时任广西科协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外出学习,认为这个项目投资少操作容易立即上马,在第一书记请来的专家培训指导下,他不断扩大规模,最高时曾种植12亩桑叶,年养殖48张蚕,年收入超过20万元。后来,世界银行项目的负责人看到巴龙村种桑养蚕发展得这么好,在认真评估后,最终把该项目落户巴龙村,推动村里种桑养蚕产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塘莲村马积年2017年开始养蚕,当时广西科协赠送了一批方格簇,并邀请专家来指导,经过几年发展如今他家每批次养3张蚕,年收入达9万元左右。“如果没有第一书记的关心,我们不可能去做这么多。”第一书记发动村民种养,宣传产业政策——发展特色种养,一年一户最高可领5000元奖励。马英春说,“第一书记宣讲政策前,我们还不知道呢。”
相比马积年,马英春种桑养蚕比较早。他从2004年开始但一直没有好效益,后来在广西科协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参加多次专家现场指导和养蚕培训,最系统的培训长达1个星期,还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参观,后来种植30亩桑养殖2张蚕,年收入达7万元。
古念村李天观曾是村里的脱贫户,广西科协驻村第一书记将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协助其申请小额信贷,为其联系广西科协合作的养羊企业提供种羊和技术指导。在精准帮扶下,李天观的黑山羊养殖规模从最初的30头发展到现在的50余头,年收入显著增加,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示范户。
产业发展,夯实了教育的基础,为三个村的学子有钱上学铺平的道路。
定点帮扶过程中突出抓好助学
“2006年,我们村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巴龙村村支书潘仁寿回顾村里的情况时很是感慨,“到2024年,我们在校的大学生就有60个。2025年,又有20位学生考上大学。”
这个变化的背后,是村民经济收入的提升,也是村民思想意识的进步。2018年前后,广西科协驻巴龙村第一书记敏锐发现,当地一批经济能人认为不能再吃没文化的亏,家里小孩读书才能带动村里发展,于是积极推动成立教育基金会。2018年底,感重屯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每年奖励中考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截至2024年,共有1170人次给基金会捐助爱心款23万元,累计奖励103名学子16万元。潘仁寿说,这个教育基金,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去读书,去学习。
后来,古念村也设立了村助学金,资助奖励高考上线考生,激励学子勤奋学习、积极进取。2024年,塘莲村也利用村集体经济红利向23名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1.28万元。
教育是最持久有效的帮扶。在日常帮扶活动中,科协的干部职工特别留意家里有中小学生的帮扶对象,有的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习和享受政策情况,有的带着学生去买书包买文具,有的带着学生买新衣买日常用品,有的为学生联系就读中职学校,有的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有的前往学校给孩子谈心谈话……
古念村马惠相家里只有一位老人与一位高二学生,没有劳动力。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除了通过政策给予帮扶、在传统节日开展慰问活动,还积极利用这位高二学生寒假、暑假等回村的时间,入户与这位同学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其学习动态,激励其努力读书,疏解心理负担,建立良性的互助关系。
“塘莲村有一个学生今年考上大学,现在外出打工,说不想上学。”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塘莲村驻村第一书记多次和学生家长沟通,8月19日晚还到村民家里了解情况,进一步引导家长和学生,鼓励学生好好上学完成学业。
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科技教育也是如此。近年来,广西科协不断整合资源,给3个定点村的孩子种下科学的种子,点燃他们追求理想的火花。
2016年,广西科协捐赠扶贫款18698元、科普读物1000余册及“八桂公益阅读助学行动”阅读体验券。
2020年9月,“小村庄的太空梦”科普大篷车广西百色联合行动的第一站来到了塘莲村教学点,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馆、广西科技馆的专家和辅导员给孩子们带来了科普报告、科学秀,并赠送了科普资源包和科普读物。
2022年11月,广西科协联合多家单位到巴龙村巴周教学点开展活动,并组织学生观看3D科普电影、参观古生物标本展、动手参与电磁实验等科学活动,同时捐赠图书和学习文具。
……
为了进一步帮助平果市的孩子提高科学素质,平果市科技馆在广西科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24年12月正式开馆。平果市科技馆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是平果市最大的科普教育场馆和公益性文化科普设施,成为了青少年最喜欢去的场馆之一。
据了解,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力教育发展,今年自治区科协邀请广西热作学会的专家进村调研,为3个定点帮扶村制定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接下来将按照规划大力发展产业,推动村里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教育事业赋能。
“村里越好,我们才会越好。”40多位考上大学的学子很快就要迈入大学校门,他们表示,他日学成归来一定要回报家乡、帮助家乡、富裕家乡。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