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技协 > 协会动态

【科技小院】安徽省科技小院扎根江淮田野 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建时间:2025-10-24
分享到:

金秋时节,太湖县徐桥镇桃铺村的200余亩翠玉梨园里,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手持智能终端,轻轻点击屏幕,便能查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精准调控灌溉;不远处的稻鳖共养塘中,成熟的水稻压弯了稻穗,鳖鱼穿梭其间,构成一幅丰收的生态循环图景。

这片充满丰收气息的田园,正是安徽省首批“国家科技小院”——安徽太湖翠玉梨科技小院的实践基地,也是安徽科技小院扎根田野、服务农业的生动缩影。

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的科技小院获批名单中,安徽埇桥肉牛科技小院、安徽天长三黄鸡科技小院等多个小院成功入选“国字号”。至此,安徽省已获批在建科技小院87个,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62个县(区),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渔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这些扎根田间的“科技驿站”,正成为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一院一策:破解产业痛点的“金钥匙”

“以前养蟹,水质一差就死苗,一年忙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科技小院的专家,不仅教我们‘稻蟹共作’新模式,还帮我们建了尾水净化系统,今年光河蟹就能多赚2万多!”宣州区水阳镇新珠村水产养殖户葛师傅蹲在稻田边,看着欢快游动的河蟹,脸上满是笑容。

安徽宣州河蟹科技小院,是安徽“一院一策”服务产业的典型代表。这个依托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建立的小院,集结了安徽农业大学6名指导教师与5-6名常驻研究生。针对当地河蟹养殖“尾水污染、产量不稳”的痛点,团队历时两年,研发出“稻蟹共作”“无环沟种养”等新模式,配套建成尾水净化池12座,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如今,该技术已辐射周边 3万亩稻渔产业,带动亩均增收2500元,惠及农户120余户。

肥东薄壳山核桃科技小院技术支撑专家龚明高工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在“花木之乡”肥西县,科技小院的精准服务同样让花农们尝到了甜头。2025年5月,安徽肥西蝴蝶兰科技小院正式揭牌,现已申报国家级品种2个,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28个,培育大中小苗80余万株。“以前我们种的品种,卖不上价。现在通过小院专家帮助引进,改良品质,预计今年产值达到1100万元!”肥西蝴蝶兰科技小院负责人谢光坤说。

截至目前,肥西县已建成蚕桑、苗木花卉、蝴蝶兰、稻渔4家科技小院,累计引进培育11 个国内外花卉新品种,研发“木本花卉高枝压条、高枝嫁接”等7项专利技术,制定省级地方标准 2项。通过举办家庭组合盆栽技术培训、花卉种植技能大赛等活动,培训乡土人才159人次,带动232名农民受益,当地花卉产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逐步向标准化、高品质方向转型。

联盟搭台:抱团发展的“动力源”

“以前各个科技小院单打独斗,资源共享难、技术推广慢。联盟成立后,已经开展了20多场培训,小院相互学习,惠及3000多农户,科技服务的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倍!”安徽省农技协理事长龚传胜指着联盟的资源共享平台,向记者介绍道。

202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安徽省主场活动现场,由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牵头,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15家单位组建的安徽省科技小院联盟正式揭牌。联盟打破了以往科技小院“各自为战”的格局,搭建起“专家库+资源库+需求库”三大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专家230余名,收集企业、农户技术需求180余项,实现了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农技协共批复安徽省新建科技小院4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9月单批获批30家。在联盟的推动下,安徽科技小院形成了“产业集群+区域集群”的发展模式:在皖北地区,重点打造粮食作物科技小院集群;在皖南地区,聚焦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江淮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养殖科技小院,全方位服务安徽农业高质量发展。

育人为本:乡村振兴的“人才池”

“在小院的3年,我不仅学会了稻麦种植技术,还主持了安徽省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申请了发明专利。现在我回到家乡,创办了农业科技公司,带动周边10多户农户种稻麦,这都是小院教给我的真本事’!” 庐江稻麦轮作科技小院毕业生李延君,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田秀才”。

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推广的“主战场”,更是人才培养的“田间课堂”。2018年,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合作共建科技小院,截至2025年,已累计培养研究生560余人,这些研究生扎根基层,在实践中成长,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7篇,获批专利112项,其中80% 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农业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安徽科技学院建设的当涂水稻科技小院,更是用十年时间书写了“科技兴农+人才培养”的典范。该小院针对当涂县耕地细碎化、机械化率低等问题,协助当地将800多块零碎农田整合为43块高标准大田,建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水稻标准农田,实现从育秧、插秧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小院培养的50余名研究生,大多成为农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助力合作企业安徽盛农农业集团从单一种植企业,发展为年产值4700万元的“种+养+加工+销售+农旅”一体化国家级生态农场。

从宣州的稻田到肥西的花圃,从太湖的梨园到长丰的草莓大棚,安徽科技小院正以多样的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因子”。安徽省科协二级巡视员田万龙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科技小院‘办大、办好、办强’,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江淮大地上落地生根,让更多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安徽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5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