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技协 > 协会动态

【科技小院】甘肃张掖玉米科技小院 种业创新的前沿阵地

创建时间: 2025-11-14
分享到:

题记:深秋时节,甘肃张掖的田野上,玉米收割的喧嚣逐渐平息,留下的是一片金黄色的寂静。然而,在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上,一股蓬勃的生命力正在悄然涌动,那是科技创新的力量,在为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片

金色梦想:两代育种人的执着坚守

走进甘州区党寨镇张掖玉米科技小院,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与踏实。院子里,晾晒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特有的香甜气味。几个年轻的身影,正忙碌地穿梭在种质资源库旁,他们是来自不同高校的实习生,正跟随小院的专家,进行着玉米考种工作。

石建国研究员是张掖玉米科技小院的负责人。这位张掖农校81届的毕业生,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变迁。“干了一辈子农业,对土地、对种子,有了感情,放不下啊!”石建国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坚守种业的初心。

这里,凝聚着两代育种人的心血与汗水,承载着他们对农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石建国研究员,这位曾在张掖市农科院工作数十载的老专家,退休后依然心系田野,不甘安逸。他与同样从事小麦育种的爱人郑超美一道,于2018年创办了张掖市首家个人科研工作室——建国个人育种科研工作室,立志继续为种业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张掖在国家种业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在种业发展的大潮中,如何实现玉米品种的自主创新,提升种子品质,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的需求,是摆在育种人面前的一道难题。2023年,在甘肃省科协的指导和帮助下,依托张掖市甘州区智农利平生态种养殖农场,由甘肃省科协、甘肃省农技协联合会、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州区科协、张掖市建国作物种质创新育种工作室共建的张掖市玉米科技小院挂牌成立。如今,他们的女儿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石菁也加入了进来,成为常驻小院的指导老师。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达尔文的这句名言,不仅是石建国的座右铭,也成了张掖玉米科技小院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一家两代三位育种人,扎根大地,服务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书写着农业育种的传奇故事。

图片

种质为基:夯实种业振兴的“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更是种子的芯片!掌握了种质资源,就掌握了育种的主动权,就掌握了农业发展的命脉。”石建国一语道破种业振兴的关键所在。

科技小院的核心工作之一,便是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鉴定和利用。小院里琳琅满目的玉米种子让人目不暇接。6800多份玉米种子整齐排列,玉米穗颜色各异,颗粒饱满,每一份种子都贴着标签,详细地记录着它的来源地、种植时间、生长习性等信息。它们承载着不同的遗传密码,蕴藏着巨大的育种潜力。

阳光斜穿过晾晒玉米的木架,在水泥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5名穿着白色实验服的身影俯身在4张简易金属桌前,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地操作着,游标卡尺的金属触角轻触玉米穗的沟壑,发出细微的摩擦声。“这些学生在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对种质资源的株高、穗长、抗病性等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记录,下一步还要做分子鉴定,分析它们的遗传背景和血缘关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种质资源的特性,为我们的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石建国说。

这6800份种质资源被分为3部分,分别保存在张掖玉米科技小院、张掖市农科院和河西学院,实现异地备份,确保安全。科技小院计划建立一个包含种子库和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数据库,石建国说:“有了这个数据库,我们就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查询和利用这些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

图片

躬耕田畴:科技小院里的育种实践

科技小院不仅仅是种质资源的宝库,更是培养未来农业科技人才的沃土。每年,河西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学子都会来到这里实习,参与玉米育种的各个环节。

“从春天的播种、夏季的田间管理、育种杂交授粉和秋天的收获,再到现在的考种统计分析,我们都全过程参与工作。”硕士研究生许静雯说,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在科技小院的科研实践,让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得到了最紧密、最深入的结合,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收获非常大。”

考种是育种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对玉米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籽粒数、百粒重、千粒重等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评估其产量潜力。在科技小院里,学生们分工协作,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各项任务。他们手持游标卡尺,认真测量玉米的穗长和穗粗,仔细数着玉米的行粒数和籽粒数,用天平精确称量玉米的百粒重和千粒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有些同学量穗长、穗粗,数行粒数、籽粒数;有些同学称百粒重、千粒重。”石建国耐心地指导着学生们,详细讲解考种的原理和方法,“这些数据,最终会用于评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大家一定要认真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关系到我们育种工作的成败。”

在科技小院,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育种的知识和技能,更体会到了农业的艰辛和乐趣。石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小院的实践,培养出更多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

良种良法:科技赋能玉米产业升级

在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上,科技小院将目光聚焦于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他们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粮饲兼用,二是青贮专用,三是机收籽粒。

“现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过去收来的是玉米棒子,还要晾晒脱粒,这是很麻烦的事情。现在我们培育出的品种就适合机器收割,就像收小麦、收水稻一样,用收割机直接收获籽粒,省工省事,提高效率。”石建国说,“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育种的方向。”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技小院已经培育出多个适应不同需求的玉米新品种。其中,与河西学院联合培育的河农1号、河农2号,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培育的兰玉1号,以及玉源606、丰大706、丰大708、国美606、国美808等品种,这些新品种在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等西北玉米种植区得到了广泛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00多万亩。

“其中,国美808和河农1号是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河农1号具有早熟、高产、稳产的特点,适合在河西灌区种植。国美808则是青贮玉米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的特点,适合作为牛羊的饲料。丰大709是科技小院培育的机收籽粒玉米新品种,具有籽粒脱水快、抗倒伏、易于收获的特点。2023年,丰大709被中国农机协会评为“优秀玉米品种”。

图片

产学研用:打造种业人才摇篮

科技小院不仅注重科技创新,还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他们与河西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基地,每年接纳30~50名学生来科技小院进行科研实践。在实习期间,学生们不仅要参与科研工作,还要与石建国一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农村,感受农民的艰辛。石建国还经常邀请专家教授为学生们作报告,介绍玉米育种的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石菁表示,他们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精神,观看电影《袁隆平》,学习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撰写心得体会,感悟种子精神的力量。

此外,科技小院还开展以“三农”为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用镜头记录农业农村的美丽景象,激发他们对农业的热爱。科技小院还为学生提供考研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每年都有15~20名学生在我们这里实习后考研成功,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石菁自豪地说。在科技小院,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在田间地头亲身参与玉米的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他们与科研人员一起进行试验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科技创新需要合作,种业振兴更需要协同。张掖玉米科技小院积极构建科技联盟,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攻克玉米产业发展的难题。

科技小院还与辽宁农科院、山东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联盟,形成了开放、共享、协同攻关的合作模式。通过科技联盟,科技小院引进了更多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与联盟成员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每年在春播以及七八月份玉米杂交的关键环节,还有‘十一’前后的种子收获,科技小院就有30多名老师、本科生、研究生在这里工作,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跨学科科研团队。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提出了‘南繁北育西测种’的协同科研模式,就是在南方三亚去繁种,在北方进行选育,拿到张掖进一步测试它的性状表现力,这样可以缩短育种的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石菁解释。

科普服务:让科技走进千家万户

科技小院不仅服务于科研和教学,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向农民和青少年传播农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科技小院与甘州区惠农创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张掖林枫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甘州区屋兰鑫盛园种植家庭农场等单位深度合作,通过大力推广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与机械化作业,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他们还联合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农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探索“以养代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为林场牧场提供优质的玉米饲料。

“我们与一些林场牧场签订合同,每年为他们提供8.5万吨优质玉米饲料。”石菁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科技小院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他们邀请专家为农民讲解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水肥管理技巧等。组织农民参观科技小院的示范田,让他们亲眼看到新品种的优良性状和新技术的效果。

“今年9月份,我们连续接待了两批来自永昌和通渭县的农民学习班。”石菁介绍,他们实地观摩了玉米新品种高产示范田、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精准施肥设备,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我们经常接到农民的咨询电话,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来问我们。”“我们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种出好玉米,卖个好价钱。”

此外,科技小院积极参与社会科普活动。“今年9月的全国科普月,我们在广场、社区等地设立咨询台,发放科技资料,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我们还与北京的研学机构合作,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石菁说,“今年七八月份连续做了5场研学活动,来自全国各地190多名青少年来科技小院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玉米的起源、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张掖作为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的战略地位。我们给孩子们发放玉米种子,让他们带回家去种,希望他们从小就对农业科学产生兴趣。”

尾声: 

一粒种子,蕴藏着生命的奇迹,承载着人们的希望。科技小院的门头上,“张掖市玉米科技小院”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是出自石建国之手。除了育种,他还是一位书法和摄影爱好者。他用他的笔墨和镜头,记录着科技小院的发展历程,也记录着张掖农业的沧桑巨变。

张掖,这片被誉为国内玉米种子生产“黄金地带”的沃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这里。

在张掖玉米科技小院,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人才的力量,看到了创新的力量,正悄然改写传统农业的叙事方式。

科技小院,就像一颗“金种子”,正在张掖田野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不仅为张掖玉米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中国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片

(来源: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公众号)

2025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