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农技协 > 协会动态

【科技小院】四川仁寿大豆玉米科技小院助力丘区农业提质增效

创建时间:2025-07-18
分享到:

七月的土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玉米正值灌浆关键期,两行挺拔的玉米间,嫩绿的大豆苗刚破土而出。

这幅“玉豆共生”的田间图景,藏着丘区农业突围的秘密。而破解密码的钥匙,就藏在扎根田埂的四川仁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科技小院里。

科技破局

突破传统种植迈向技术集成

7月14日,园区实验室里,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封亮正专注地对试验地里的玉米叶进行检测。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为55左右,较拔节期增加10%,长势正常。”封亮在记录本上认真做好记录,同时将实验数据发送给自己的导师——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小春。

这种 “实验室 - 试验田” 的高效联动,将科研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联合。

四川农业大学科研试验基地

四川农业大学与仁寿县政府、仁寿县现代农业园区的校县、校地合作,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

园区地形地貌属典型的四川浅丘区域,地形起伏,60%的作物为大豆、玉米、小麦等旱地作物。大豆玉米间种套种在当地虽有多年历史,却一直处于传统粗放的模式。

2008年,王小春随专家组初到园区核心区珠嘉镇时,当地仍是传统间种模式——品种老化、行距混乱、全靠人工,根本无法规模化推广。

深知问题症结后,四川农业大学扎根于此,围绕品种选育、机具研发和技术规范开展深入研究,探索适宜丘区的粮油作物生产模式。

团队在园区建立起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试验点,专家和学生们穿梭在田间与实验室,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与此同时,园区也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宜机化改造、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为科研工作筑牢坚实根基。

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专家团队在这里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利用优化后的农机农艺融合、绿色防控、营养调节等技术,成功集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修订了行业标准,制定了四川省地方标准“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规程”。该模式巧妙利用作物生长的互补性,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示范田

不仅如此,团队还研制出多种窄幅收获机,成功攻克了大面积机收难题,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扫除了障碍。

2023年,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四川仁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科技小院正式落地,成为校地合作的全新里程碑(以下简称“科技小院”)。搭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农技推广、产业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等专家30余名,常驻博士10名,年均吸引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仁寿开展试验200余次。

自此,专家与农户、科研与生产、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由传统的候鸟式服务转变为“钉钉子”服务模式。

“园区给了‘科技小院’很大的支持。”王小春介绍,园区为“科技小院”配备了实验室、会议室、食堂、宿舍、篮球场等完备的科研和生活设施设备,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保障“科技小院”运行。

2024年,“科技小院”在珠嘉镇的6300亩示范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玉米亩产655.8公斤,大豆亩产199.2公斤。其中大豆亩产位居全国第二,入选2024年全国高产典型案例。该技术更是三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全国推广样板。

示范引领

从试验田到农户普及

技术集成完成后,如何让这项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成为新的挑战。

园区采取“示范引领 + 服务指导”的策略,积极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推广工作。

首先是在园区核心片区打造了8个千亩级示范种植基地和两个1万亩示范片,将集成的技术成果进行规模化展示。

“看到示范田里玉米秆壮实、大豆结荚多,大家心里就有底了。”园区农技推广办负责人伍桓徵介绍。

为了让新技术更好地落地,园区建立起农业园区、农业农村局、川农大、园区业主 “四结合” 机制,组建栽培、植保、土肥等多领域专家团队,对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从播种到收割提供“保姆式”服务,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落地田埂。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示范片

四川秀天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是受益于这种精准帮扶的典型。常驻园区的博士研究生封亮,对该公司进行重点指导。

“最近降水偏多,雨热急转的情形下,最容易滋生病虫害,必须马上进行杀菌防虫处理。” 7月13日,37℃的高温把地皮烤得发烫。

在该公司的大豆玉米带状种植地里,封亮发现叶片发黄迹象,立刻建议公司负责人李鹏进行杀菌处理,以保护叶片。

现在玉米正值灌浆关键期,封亮几乎每天都来查看作物状况,根据苗情指导调整管理方案。

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李鹏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去年已实现 “吨粮田”。

依托高校所充裕的智力资源,“科技小院”开展了技术讲座、现场观摩、田间诊断等丰富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有力地实现了农民科学素质、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三提升”,成功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截至目前,线上线下累计开展农技培训10余场次。

在示范引领与服务指导的基础上,政策扶持同步发力:对农户给予种子、化肥、农机补贴等。

通过“示范基地+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的推广模式,越来越多农户尝到了的甜头。

目前,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在仁寿推广种植25万亩,在西南地区累计应用推广1200多万亩。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保证玉米产能、提高大豆自给率提供了新途径,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来源:川观新闻网站)

202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