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科协把“科技小院”建设作为整合推广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立足河套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积极创建“科技小院”,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路子,让“科技小院”在赋能产业发展,打造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大作为”,为推动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截至2022年底,巴彦淖尔市创建“市级科技小院”30家,其中15家科技小院被命名为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组织赋能,以农牧业主导产业促“科技小院”发展
按照“党委领导、学校实施、导师指导、学生长住、各方支持”的建设原则,围绕巴彦淖尔市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六大重点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院地共建、企业协作的形式,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学院等一批高校导师和学生、科研团队,长期驻扎在基层农村牧区、企业,创建一批以农牧业主导产业为主的“科技小院”,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线服务,用创新成果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质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科技小院”以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培育健康土壤等问题为抓手,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加工番茄等优势农作物开展单项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试验共计34项,示范共计10项,累计试验示范面积达5311亩。引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土壤调理剂、玉米液体配肥技术、增效氮肥技术、玉米控水降耗技术、向日葵间作列当防治技术,集成推广“杭锦后旗春玉米双绿双控技术模式”“向日葵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模式”,实现青贮饲草增产22%,提高氮素利用效率24%至53%;降低农田氨排放损失29%至68%;玉米减少灌溉用水36%的成效。通过技术引进、创新和集成,实现增产11.4%、节肥32%、节水33%、控药36%。
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升巴彦淖尔市农产品的品质,推动企业产品升级,助推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同时通过科技小院,带动临河鲜农黄瓜、五原麒麟西瓜、杭锦后旗番茄等果蔬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辐射带动,“科技小院”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加油站”
通过“科技小院”聚焦主导产业、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农牧业生产中的制约因素,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小院产业发展献智出力。针对巴彦淖尔部分地区受土壤盐碱化、水资源利用率低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因素制约,高效集约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较慢等问题,通过解决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性问题,大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针对玉米种植中化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率低的现象,杭锦后旗玉米科技小院在蒙海镇红建村、永明村等地,开展玉米绿色氮高效品种及配方肥为核心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5000亩,亩节约氮素投入33%,每亩帮农民增收137元至185元。该项技术入选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装备。
据统计,杭锦后旗三道桥镇西甜瓜科技小院“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剂”技术比连茬种植增产20%以上。目前,全市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才”+“产业”+“技术”融合,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日趋显现。
下一步,巴彦淖尔市科协将持续加大“科技小院”建设力度,扶持指导辣椒科技小院、戈壁红驼科技小院等申报国家级科技小院,同时依托“科技小院”人才技术优势,立足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打造前旗蒙中药材、五原胡羊、临河黄瓜、杭锦后旗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内蒙古科协供稿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