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科普 > 活动展示

“岭南水乡的微细血管——广东省海绵城市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落幕

创建时间:2025-07-11
分享到:

7月9日,由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东莞市科协指导、东莞市莞城阮涌小学主办的“岭南水乡的微细血管——海绵城市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落幕。这场贯穿2024年到2025年秋春夏三季的科普盛宴,将岭南水乡的河涌记忆与现代城市治理智慧深度融合,成为东莞落实“双减”政策中科学教育加法的生动实践。

莞城阮涌,这条曾滋养一方水土的河涌,是东江在东莞大地上延展的“微细血管”,承载着老莞人对水乡生活的集体记忆。历史上,密布的河涌水网不仅护佑居民免受水浸,更孕育了繁荣的商贸文化,是东莞城市肌理形成的“活化石”。作为扎根这片土地的百年老校,阮涌小学始终以传承水乡文脉为己任,而此次海绵城市科普活动,正是学校将“东莞记忆”与“未来智慧”衔接的创新探索。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河涌是东莞的生态根脉,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的创新理念,二者本质上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河涌、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担当。这种将本土文化基因与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设计,让科普活动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情感温度。

系列活动以“理论筑基、实践赋能、情怀铸魂”为逻辑主线,形成了层次分明、协同增效的科普闭环。

科普1

在知识传递层面,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邵颂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劲枫等专家团队,从“海绵城市的未来展望”到“海绵城市与园林绿化”,用生动案例解读“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将抽象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城市会呼吸”“雨水变资源”等具象认知。专家们特别结合珠三角地区“降雨强度大、地势低洼、海水顶托”等地理特点,阐释海绵城市在解决南方城市内涝问题中的独特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的紧密关联。

在实践体验层面,“奇思妙想做海绵城市模型”工作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环节。在正高级工程师叶劲枫等专家指导下,学生们利用黏土、海绵块、塑料瓶等材料,分组搭建包含透水路面、下凹绿地、储水罐的微型海绵社区。从设计图纸到模型搭建,从模拟降雨测试到优化排水系统,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直观理解了“透水铺装如何加速下渗”“雨水花园如何净化水质”等科学原理,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同步提升。

可欧2

此次活动的落幕,既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正如活动中专家所言,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与工程的支撑,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理念传承。从阮涌小学的探索中可以看到,当科普教育扎根本土文化、对接国家战略、贴近学生生活,就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岭南水乡“微细血管”的守护,更是为东莞培养具有“科学精神、本土情怀、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播下的种子。期待这样的实践能在更多学校开花结果,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5年7月11日